原标题:
郑智医生主攻心血管危重疾病——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主动脉夹层被称为人体内的炸弹,是最凶险的疾病之一),被同事和患者笑称为24小时备战的“拆弹专家”。由于工作的忙碌和对家庭的愧疚,一封写给女儿的保证书在今年4月份的微信朋友圈上广泛流传,被各大主流媒体(包括健康报、医学界、长江日报等)转载,点击超过20万。该保证书写的是医生父亲因为临床工作的忙碌,经常很多天不能回家,即使女儿就在外科大楼旁边200米的幼儿园上学,有一次在幼儿园生病了,父亲因为在手术没未能赶到,而是通知远在其他单位上班的妈妈花半个小时赶来。通过这份保证书既表达了作为医生父亲对女儿的深深愧疚之情,更体现了作为医者对医务工作的大爱。卫生系统权威报刊健康报及当地媒体长江日报刊发了该事迹并引发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医生爸爸第一次接女儿放学
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拆弹”病情,我们组建了多学科协作的“拆弹部队”,创建中南地区首个大血管杂交手术室,依托这个平台提出国际首创的“主动脉夹层个体化治疗”先进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大大降低了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该理论在国际会议上交流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拆弹部队”超乎常人想象的工作量,常常是连续工作48~72小时,而且经常是连续几个晚上通宵抢救,而第二天白天继续工作。这些事迹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微信平台上作了连载报道,其中一篇专题:走进“拆弹部队”———微信里看心血管外科医生的日日夜夜,第一次让社会认识这个特殊医疗群体,引来无数网友对我们的点赞。
作为医者,我们也深知医学的局限性。对于主动脉夹层这种极其危重的疾病,我们也只能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为此,“拆弹部队”通过研究病患心理学首创了“共情治疗法”,就是医生需要有洞察患方内心世界的能力,了解病人的疾病、治疗决心以及各种相关家庭情况(包括家庭关系、经济情况等),同时借助医学知识,让患方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和目前的治疗现状,医患共同根据病情和患方具体情况,理性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通过该疗法的实施,我们将医学人文关怀引入到心血管危重疾病中,促进了医患和谐关系的建立。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是终生的,病人和“拆弹部队”也是一辈子的朋友。为此,我们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立了“同济医患之家”微信公众号电子随访系统,通过互联网方便患者术后随访,随时掌握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同时作为中国医促会医疗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的全国青年委员,建立主动脉夹层病患资料数据库,牵头组织全省医疗单位制定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压个体化监测行业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在基层推广和执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质量同质化发展。
如何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早期认识这个危险的人体炸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外,还肩负着科普教育和科技下乡的任务,培训更多医生及早发现这一疾病。从去年开始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遍了湖北省大部分县城医院普及医学知识,作了几十场有关主动脉夹层的专题讲座,听众包括基层医务人员、当地百姓等将近上万人。作为国内权威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微信通讯员和全国最大医学微信平台“医学界”及旗下“心血管频道”的特约撰稿人,写了多篇医学专业及科普文章,其中不乏阅读量10万+的热点文章。
其实医生的幸福和快乐很简单,看到自己创立了医学新理念能挽救无数危重病人我们感到快乐,看到自己在临床中小小的工作改进能方便更多病人就医而感到幸福,看到自己写的文章能提高大众对疾病的认识而感到兴奋,看到曾经危重的病人又重新恢复健康而感到欣慰。或许并不是“最美医生”,但一定是“最快乐医生”。让行医变得快乐是医者的幸福,更是患者的幸福!